每當春季來臨,在恩施地區(qū)的本地茶樹品種-恩施苔子茶茶樹葉片上便密密麻麻地長滿了一種褐色至紅褐色的小斑點,當地稱之為“茶赤星病”。由于該病害與前期報道由茶尾孢菌(Cercospora theae)引起的“茶圓赤星病”(也稱“茶褐色圓星病”或“茶褐色葉斑病”)癥狀類似,一直以來當地農技人員將該病鑒定為“茶圓赤星病”。且該病害與茶盲蝽造成危害狀類似,是否由病菌引起也存在一定爭議?!霸摬『υ诋數貫楹θ找鎳乐?,制出的茶苦澀難喝,品質變差,由此每年致使導致30%以上的產量損失”-當地一位茶農如是說。
據悉,整個恩施地區(qū)種植恩施苔子茶近10萬畝。為了徹底解決該病害病原不清和防治困難的難題,恩施農業(yè)農村局和農業(yè)科學院委托華中農業(yè)大學徐文興教授研究團隊開展病原的鑒定和防治研究。
承接任務后,研究團隊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科技攻關:采用二代測序技術結合病原菌的分離、純化和接種實驗,從發(fā)病葉片內分離到了大量的亞隔孢殼屬(Didymella)真菌,經多基因的形態(tài)鑒定為兩種亞隔孢殼菌新種,將其分別命名為茶亞隔孢殼菌(Didymella theae W.X. Xu & Y.Q. He)和茶葉亞隔孢殼菌(Didymella theifolia W.X. Xu & Y.Q. He), 經室內和室外致病性測定,顯示其可以在恩施苔子茶品種上引起與田間一致的癥狀,但在其它一些非本地茶樹品種(如鄂茶10號)上引起癥狀不明顯,與田間觀察結果一致;對比共分離獲得的少量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p.)和尾孢(Cercospora sp.)分離物,后兩者致病性弱且無品種特異性。基于上述研究及科赫氏法則驗證,研究團隊將亞隔孢殼菌鑒定為“茶赤星病”病原。
病害癥狀(A)
及擴增子測序鑒定到的病害相關真菌病原種類(B)
引起恩施苔子茶赤星病的
茶亞隔孢殼菌和茶葉亞隔孢殼菌病原形態(tài)
相關研究已經在國際真菌研究的權威期刊Journal of fungi 上在線發(fā)表(He, Y.; Li, Y.; Song, Y.; Hu, X.; Liang, J.; Shafik, K.; Ni, D.; Xu, W. Amplicon Sequencing Reveals Novel Fungal Species Responsible for a Controversial Tea Disease. J. Fungi 2022, 8, 782. https://doi.org/10.3390/jof8080782,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何云強為論文為第一作者,徐文興為論文通訊作者,恩施州農業(yè)農村局的胡興明和恩施州農業(yè)科學院的梁金波參與了樣品采集及部分田間試驗工作)。
基于病原鑒定結果,該研究團隊開展了防治研究,為當地茶農提供了相應的防治技術:在每年的發(fā)病初期(4月份末和5月份初或8月底9月初),針對有機茶園采用生防菌劑如多抗霉素或枯草芽孢桿菌經過200~500倍清水稀釋后噴施,間隔10-15天連續(xù)噴施2~3次;一般茶園采用化學藥劑苯醚甲環(huán)唑或醚菌酯1000~2000倍清水稀釋后噴施,連續(xù)噴施2次,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來源:恩施州茶產業(yè)協(xié)會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